朱元璋沉聲呵斥道:“那些人罪該萬死!”
詹通道:“法不容情,可即便是法,也要等刑部大理寺問責(zé)之后定罪,那一千多人,難道就沒有一個罪不至死之人?朱青此舉,和濫殺無辜有何差別?”
“此風(fēng)若長,那以后官員辦案豈不是都以此為風(fēng)向?不聞不問,殺了便是?!?
“朱青沒有必須殺人的理由!他完全就是嗜殺成性,如此惡徒,毫無人道!若是讓百姓知曉,我朝廷官員還有何臉面站在百姓面前?”
…
官員們七嘴八舌,朝廷嘩然不已。
武勛們一個個低著頭,心里也嘀咕著什么時侯開口幫個腔。
李善長撫須,眉宇間記是憂心之色。
…
眼見著朱元璋不為所動,陶凱再次沉聲道:“朱青一人為人屠,老臣以為只是他一人之過,可朱青此行還攜太子一通前往賑災(zāi),若是讓太子沾上了這弒殺的名聲……”
此一出,朝堂頓時震動。
堅定的太子黨武勛們一個個睜大眼睛,發(fā)出怒斥:“老倌,你住口!”
“太子仁厚,豈可有兇名在身?”
“你活膩歪了?啥事都往太子殿下身上扯?!?
陶凱盯著武勛們一個個憤怒的臉,淡然道:“老朽說的只是事實!朱青在外便是臣子,而太子是君,朱青越過君去行此無德之事,百姓們自然會聯(lián)想到太子身上?!?
陶凱的話讓老朱臉色也變得有幾分凝重。
不錯,朱青犯再多的錯,老朱都能夠保他的安全,至少當(dāng)個富家翁沒什么問題,若是他們執(zhí)意要動朱青,大不了曝光朱青的身份,朱元璋不相信有人敢讓一個皇子去死。
太子是不能有壞名聲在身上的。
尤其是他朱元璋的太子。
見皇帝的臉色開始變化,詹通意識到陶凱的話讓皇帝動了心,連忙加碼道:“老臣雖年邁,卻是看著太子長大,太子寬仁厚德,將來必然是我大明朝的圣明之君,有如此儲君,是我大明臣子的福分?!?
“老臣聽到朱青殺戮一千二百余人之事,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如何讓太子殿下從此事之中抽身而出?!?
“臣相信此事絕不是太子主張,極有可能是朱青一人所為,還請陛下召回朱青,將此弒殺之人罷官下獄!以安我大明民心!”
…
眾人沉默。
似乎沒有人反對詹通的話。
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問題的難辦。
朱青臨出京的時侯跟他說過官試的事,他知道朱青會在北地殺人,并且絕對不會手軟,可沒想到他是一去那就殺干凈了。
“你們也這么認(rèn)為?”朱元璋看向武勛們,問道。
一向會奉承皇帝意思的武勛們,這一次也沒有站在皇帝這邊。
因為他們也想要朱青倒臺。
“……”
朱元璋正要開口,卻看到臺下官員席位最角落的一個地方,一個身著綠袍的官員站了起來。
…
陳懷義懷著無比忐忑與向死而生的信念站了起來。
“臣,御史臺御史,陳懷義,有本奏!”
響亮的聲音帶著一些些的膽怯,聽起來就跟卡了痰在喉嚨里一樣。
百官齊刷刷的回頭。
一瞬間,殿中無數(shù)道目光落在陳懷義的身上。
大家眼里記是陌生和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