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并不是一個絕對固執(zhí)的人,他懂得學習與反省,懂得校正與改良。
尤其是當下,鳳陽中都營造的匠人出了諸多問題,朝廷的應(yīng)對舉措很傳統(tǒng),即給衣服,給糧食,讓其別再鬧騰。
可顧正臣送來的小推車,讓朱元璋意識到,匠人是可以自己養(yǎng)活自己的,他們擁有手藝,而這些手藝能夠讓他們吃得起飯。
解決匠人矛盾,并不只是給衣服、給糧食,還可以允許他們在空閑時自主營生。
朱元璋是個帝王,任何東西在他眼中,都會關(guān)聯(lián)到禮儀、制度、皇權(quán)穩(wěn)固、大明安穩(wěn)等高度。所以,不起眼的小推車,在他的眼中,成了制度問題與民生問題。
也正是這種帝王心態(tài)過于強大,讓歷史上的朱元璋在很多事的處理上,會將一些看似一般的問題升級,繼而采取更為偏激、殘暴的手段來應(yīng)對。
朱標見父親做了決定,自是答應(yīng),轉(zhuǎn)而看向另一個大推車,疑惑地說:“父皇,小推車是嬰孩所用,可這大推車,兒臣著實看不明白?!?
朱元璋看著眼前簡單的大推車,一個底板,底下四個輪子,一個抓手,如此簡單,這東西能做什么用?
周茂見朱元璋詢問,急忙解釋:“陛下,這類推車,不同于尋常的獨輪小推車??h尊試驗過,這大推車之上可以放上三至四石糧食或其他物資,只一人便可拉推轉(zhuǎn)移。許多渡口卸貨,百姓出死力氣,一人一次多只能抗一石之物?!?
“若用了這推車,不僅可以節(jié)省人力,還可加快貨物轉(zhuǎn)移速度,且不需要擔心失衡傾倒。無論是出倉還是入倉,都極是方便。相對于獨輪小推車而,其載貨量更多一些?!?
朱元璋皺眉:“這推車竟能承重三四石之重?張煥,命人從光祿寺搬四石糧食過來?!?
很快,四石糧食到了華蓋殿,八袋子米摞在推車板上。
朱元璋看向朱標。
朱標無奈,只好親自動手推車,除了初始時用了不小力,但當推車動起來之后,便無需耗多少力氣,可輕松推動。
朱元璋連連點頭,連朱標都能推動起來,那更不需說其他人了。
“他就沒有想過,一旦渡口使用了這種推車,那些多少靠出力氣吃飯的人就沒了飯碗?”
朱元璋問道。
周茂低著頭,思索著來時顧正臣的囑托,回道:“陛下,這種推車應(yīng)用起來,可以降低商人募工支給,加快貨物轉(zhuǎn)運,紓困擁擠河道,節(jié)省民力。獨輪推車也有,不見有人因此丟了飯碗。倘若真沒了飯碗,那也是平日懶惰所致,非是這推車所致。想要吃飽飯,至少應(yīng)該勤勞?!?
“金陵城外貨物運轉(zhuǎn)很慢,河道擁堵已成常態(tài),若引入推車,可以加快貨物轉(zhuǎn)運,吸引更多商人帶貨物前來,這不僅不會導(dǎo)致有人丟飯碗,還可能會因此吸引更多閑散勞力參與其中,端起飯碗。”
朱元璋將目光投向朱標:“你認為如何?”
朱標嚴肅地回道:“父皇,顧先生所是有道理的,三山門、聚寶門、江東門外確實擁擠,時常會出現(xiàn)商船排隊搬運貨物,引入這些推車,可以省了人力,還能緩解河道擁擠,確實可行。況且,兒臣以為這種貨物推車,不僅可以用于渡口碼頭,還可應(yīng)用于軍營之中?!?
“是嗎?”
朱元璋反問。
朱標再次推了下推車,認真地說:“父皇,戰(zhàn)時軍士提取糧食物資,需要從糧倉之中搬運出來。眼下搬運多以獨輪車為主,出于安全考慮,糧倉之地多設(shè)幾道小門,很難在短時間內(nèi)大量運出糧食。每次用兵,僅僅是調(diào)撥糧食物資,就需要長達半個月甚至更久。”
“若使用這種推車,先行將糧食從糧倉之中轉(zhuǎn)運出來,再轉(zhuǎn)移至獨輪車、馬車、舟船等方面,也是便利。只是這種推車雖好,難以行遠,一旦遇到坑洼不平時,想來不如獨輪車好用,但用在短途,以石磚鋪就平道路之上,定能縮短糧草調(diào)撥時日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