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粉紅、正版訂閱、推薦票支持。
*******
錦陽縣城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,都會有燈會,并在縣城最繁華的街道上形成燈市,幾乎徹夜人流如織。
雖然三十里營子與錦陽縣城之間只有三十里的距離,但是連守信和張氏這么些年,卻從來沒有進城去看過燈。連蔓兒這幾個小的,自然也就更沒有去過了。其原因,無外乎有兩點。
原因之一,就是原來家里沒錢,有錢也都緊著連守仁那一家了。進城去看燈,就算看了燈不在城里住,來回都用走的,可多少還會有些花銷。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沒分家的時候,連老爺子和周氏對他們管教的極嚴。看花燈,是玩樂,而在連家,是不允許兒孫們玩樂的。
聽連老爺子和周氏的訓導,干活、吃飯、睡覺,并聽從連老爺子和周氏的指令做其他的事。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這就是連家的子孫們的生活。
當然,其中不包括連守仁一家。
因此,今年連蔓兒和小七一提出來,說想去看燈會,連守信和張氏就都同意了。至于連枝兒和五郎兩個當然也不會反對。
正月里,正是閑時侯,他們家有現(xiàn)成的車,在縣城里還有了房子,進縣城看燈極方便。
進城看燈,首先要商量誰去的問題。
連蔓兒一家都要去,當然也包括魯先生,還有住在這的張采云。另外還要帶上小福和小喜,只留下韓忠和韓忠媳婦看家。張氏還找了吳王氏和趙氏,說到時候幾家人都一起去。
吳王氏高高興興地答應了,到時候吳家四口人都要去。趙氏回家和連守禮商量。兩口子不去,只讓連葉兒跟了連蔓兒一起去看燈。
除此之外,張氏還請了娘家的人。那天打發(fā)人去給張家送元宵和肉。就帶了信兒過去,請張家人一起進城看燈。張青山捎信兒回來,也答應了,說好了明天十六他們一早就過來,和張氏一起進城。
張家打算進城看燈的人有李氏帶著兩個孫子,還有兩個兒媳婦張王氏、胡氏,張慶年也會來。他負責趕車。至于張青山和小兒子張延年,則留在家里看家,不來。
明天就要去看燈,連枝兒、連蔓兒、張采云、小七幾個可高興壞了,坐在炕上就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。小七還跟連蔓兒商量要把他存在連蔓兒那的錢支一些出來,打算看燈的時候花。
總共二十來人要去看燈,連守信和張氏就商量著明天要用幾輛車,都讓誰趕車,還有些什么東西要帶之類的。
兩口子商量著商量著,眼神幾次交匯,就同時想到了一個問題。
“咱都去看燈,是不是得跟老宅打個招呼,問問他爺和他奶去不去?”張氏就先提了出來。
她們一家都去看燈。還帶著張氏的娘家人和親家一家人,卻不帶連老爺子和周氏,這是要給人留話把兒的。
這個年代就是這樣,即便連老爺子和周氏對他們做的再過分,但老兩口子生養(yǎng)了連守信,只憑這一點。只要連守信這一家都還活著,而且過的不錯,那么遇到像這樣的事,輿論都會偏向連老爺子和周氏那一邊。
“他爺和他奶肯定都不去。”連守信就道,“不過,老兩口去不去的,咱是都應該請請?!?
“是這個理?!睆埵暇偷?。
連蔓兒幾個在旁聽見了,也都沒說什么。在這一點上,連蔓兒并沒有異議。不管怎樣,禮數(shù)上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。
那么誰過去請那?
“我去吧。”連守信就道。
他自告奮勇,還是體貼張氏。周氏看不上張氏,連守信怕張氏過去會受周氏的氣。
“爹,這個事,還是讓我娘去一趟吧,你就不用去了。”連蔓兒想了想,就道。
連守信幾個聽連蔓兒這樣說,都非常奇怪。
“蔓兒,你不是還說,讓咱娘盡可能少往老宅去嗎?咋這個事,你還張羅讓咱娘去那?”連枝兒就笑著問。
連枝兒問的很有道理,這次進城去看燈,要帶上張家的一大家子,張氏去了老宅,還不得被周氏找茬?
“姐,你別擔心,一會我陪咱娘去一趟。”連蔓兒就道。
讓張氏少去老宅,是因為張氏性子偏綿,又不善在語上和人計較,怕張氏受周氏的氣,同時也是怕張氏被古氏等人給算計了。
可今天這個事,還就得張氏出面。而且,連家現(xiàn)在的情形又和以前不一樣了,有些事,尤其是這樣的“好事”,就要由張氏出面。
在家里商量妥了,連蔓兒就陪著張氏往老宅來。
一進老宅的大門,連蔓兒就感覺到了冷清。如今連守禮一家搬走了,西廂房雖然已經(jīng)修繕好了,但卻一直空著。但是這冷清,卻不僅僅是因為人口少了的緣故。
老宅冷清,是因為缺少生氣。
老宅這些人因為是秋后搬回來的,因此莊戶人家院子里必不可少的雞鴨鵝豬一樣都沒有。而且,現(xiàn)在也極少有人來串門。再有一個緣故,就是老宅自家人因為眾所周知的緣故而氣氛沉郁,極少歡笑。
張氏和連蔓兒走進老宅院子里,在上房窗下推磨的何氏和古氏就都忙笑著招呼,何氏更是趁此機會連磨都停了。
“他四嬸來了,快屋里坐!”
還沒出正月,周氏這就又讓兩個兒媳婦推上磨了!不過周氏的理由是很充分的,沒出正月,可一家人照樣得吃飯。她們不磨米、磨面,一家人吃什么。反正周氏是打定了主意,家里有這兩個媳婦,是再也不會花錢去磨坊磨米磨面了。
“老二媳婦。你站那賣啥呆兒?誰來了,大天來了,你該干活也得干活。干啥啥不行,吃啥啥沒夠的東西!你偷懶?;?。就別吃晌午飯?!敝苁显谖堇锫犚妱屿o,就挪到窗臺前沖著外面發(fā)了話。
周氏的話音還沒落,蔣氏就掀門簾子出來。笑著將張氏和連蔓兒迎了進去。
進了東屋,屋里只有周氏一個人。
連老爺子帶著家里其他人,都出去撿柴禾去了。沒辦法,三個屋子燒炕,何老六媳婦又在這住了一陣,年前撿的那些柴禾根本就不夠燒。這些天,連守仁和連守義兩個屋子里。都燒的是連老爺子和周氏的柴禾。而眼看著,這老兩口的柴禾也快見底了。
雖然沒出正月,可若是不去撿柴禾,一家人就要斷燒的了。
張氏和連蔓兒跟周氏打了招呼,就在炕沿上坐了。蔣氏送了兩杯熱茶進來,又端了一盤炒花生,一盤炒毛嗑,然后就搬了個凳子到炕沿下,坐著相陪。
張氏就跟周氏說起明天要進城去看燈的事。
“都說城里的燈好看,孩子們都這么大了,這老些年了,一回都沒看見過。孩子們歡呼著,家里去車。請二老一起去,看看燈,咱城里現(xiàn)在有地方住,住一宿回來?!?
周氏本來對張氏帶搭不理的,聽張氏這樣說,就撩起眼皮。狠狠地打量了張氏兩眼。
“你們要去看燈,你們就自己個去看,不用告訴我!”周氏盤腿坐著,兩只手交叉放在腿上,扭開臉,不正對著張氏說話,“我們老天拔地的,不去湊那個熱鬧。你們愛咋咋地?!?
蔣氏在一邊陪笑,飛快地掃了張氏和連蔓兒一眼,見這母女兩人臉色如常,也就沒有說什么。
周氏說話,尤其是對家里的晚輩,歷來就是這個態(tài)度。好好的話,她不肯好好說,一定要擰著、別扭著,似乎這樣,才符合她身為長輩的身份。
張氏和連蔓兒今天既然笑著來請周氏,勢必不會因為周氏這樣說話就上心、生氣,那是和她們自己過不去,她們不會那樣做。
“奶,咱家里去車,多方便啊,你和我爺就去唄,咱一大家子去看燈,熱熱鬧鬧的,多好!”連蔓兒聽周氏說不去,正在意料之中,不過她還是笑著勸說道。
“不去,我說不去就不去?!敝苁峡戳诉B蔓兒一眼,斬釘截鐵地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