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歷7年,1月30日。
隨著十幾天過去,智慧女神躍遷升華所帶來的震撼依舊沒有消散。
梁淑民就是其中之一,在楊軍前世,他就是華夏新儒家的代表人物,被稱為最后一位新儒家大師,曾經(jīng)提出了三個觀點啊,也就是3種人生態(tài)度。
第一個是逐求,第二種是厭離,第三種是鄭重。
逐求就是人對欲望的追求,對外在事物的一種渴求,不斷的探知和索取。
當人們厭倦了這種,厭棄了人世間的一切行為的時侯,就進入到了厭離的階段,到了這個時侯,就會有很多人會逃離現(xiàn)實生活,這種狀態(tài)分兩種,第一種比如出家,躺平,自殺,等等。
第二種,就是尋求自我的寧靜,通過對自然的一種和諧與交流,達到一種無思無念無意的狀態(tài),與自然進行無阻隔的交流的時侯。
到了這個時侯,就進入到了鄭重階段,此時,就能夠看透事物的一些根本和運行的一些規(guī)則,這個時侯就會對事物非常的謹慎和重視。
就如通人站在冰上一樣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謹慎而且敬畏的對待生活。
楊軍這個人,其實對儒家不感興趣。
從始至終都認為他們是弱民之學,翻看歷史就知道,只要是用儒家來治國的,全是垃圾,最后都被當成沙包打,沒有還手之力。
漢武帝那么牛逼,唐朝的武力那么鼎盛,擴張到了西域,最后就因為儒家那一套,全崩了。
后面的宋朝,明朝,清朝,有一個算一個,只要是進入儒家這個圈子里,全部被閹割了血性,成了沙袋被暴揍。
可以說,華夏文明誕生出來的學說,最大之害,就是坲,儒。
但你要是硬把責任怪罪到他們學問身上,其實也不對。
因為人家這些學問,百分之99都是統(tǒng)治者給你搞出來的。
經(jīng)過多次灌頂知識,楊軍現(xiàn)在早已不是當初的少年,那么天真。
自然知道,儒家最早的學說其實分很多派系,比如公羊學派,是真正的大復仇主義,是鐵血思想,對任何復仇行動都抱有贊通態(tài)度。
就這么說吧,如果一個惡人欺負你,打你,還占據(jù)你的田地財產,然后你氣不過,滅了他全家。
那在公羊學派的認知里,你是對的,是需要被贊頌的。
是不是很離譜。
這就是早期儒家的怪異之處。
直到后來,儒家學派為了成為顯學,為了進入政治高層,最終妥協(xié),自我閹割改良,才成為了統(tǒng)治者的工具。
變成了現(xiàn)在這個樣子。
所以,楊軍其實對儒家的態(tài)度,是模棱兩可的,就當透明人。
當初至上傳說編撰的時侯,他們也曾經(jīng)冒過頭,但最終被淹沒在世界文學無數(shù)大師的海洋中,變的不聲不響。
沒辦法,到了50年以后,儒家已經(jīng)成了茍延殘喘的地步,就連根據(jù)地華夏,都棄之如敝履,扔進了垃圾桶,傳承都有問題了,還想什么呢。
但他們不甘心。
儒學大師雖然少,但確實還有。
隨著超凡時代的來臨,他們漸漸發(fā)展了起來,而且凝聚出了一股繩。
作為一個超過3000年的學派,尤其是統(tǒng)治世界最強帝國數(shù)千年的顯學,他們的底蘊,比起道家,佛腳,之類的還要強無數(shù)倍。
真要是崛起,能震驚所有人。
可他們底蘊再深厚,畢竟人太少,也需要時間發(fā)展啊。
于是,直到如今的永恒歷7年,儒家,終于嶄露頭角。
.............
梁淑民作為新儒家的十大宗師之一,天賦極高,從小就立志要扛起儒家大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