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遠城三面環(huán)山,三面環(huán)水。
想從遼東進攻寧遠,必須從東北方向的兩條山路進軍。
穿過山路后,大軍會來到一片開闊地。
這里地勢雖然平坦,但是無法直接攻城,需要繞到寧遠城的西北方向。
為何?
因為寧遠城被兩條天然河流環(huán)抱。
(《明一統(tǒng)志》遼東都司記載:寧遠河源出寧遠衛(wèi)西北山谷間,南流至城西分為二派,環(huán)抱城郭,復(fù)合為一,南流入海。)
紅色行軍路線,藍色河流,黑色攻城方向。右邊海面上有一座覺華島,當時是明軍儲備物資的基地,有水師駐守。
寧遠城的東城墻距離寧遠東河不足一里,西城墻距離寧遠西河不到二里(明里一里576米)。
從這兩個方向攻城需要先渡河,然后登岸,最后在攻城。
整個過程全都處在紅夷大炮射程之內(nèi)。
從這里攻城無異于以卵擊石。
城南是河流交匯處,不但位于紅夷大炮射程內(nèi),還是一條死路。
攻城順利還好,一旦不順會面臨退無可退的境地。
唯一的辦法是從西北方向攻城。
可是西北方向還有一座山,規(guī)模雖然不大,但是讓原本寬闊的道路變得狹窄起來。
從這里行軍不僅要繞過山脈,還要考慮山中是否有伏兵。
在多重地形因素的影響下,寧遠城變成一座堅城!
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(zhàn)后,除寧遠外,明廷關(guān)外之地盡失。
寧遠之所以沒丟,一是守軍沒有投降,二是易守難攻。
還有最重要的一點:寧遠城離海只有十余里,輕型海船可以沿寧遠河逆流而上,將物資送到城中。
建奴無法像松錦之戰(zhàn)時那樣圍點打援。
既攻不下,也困不死。
自稱天下無敵的八旗兵被這座孤城擋在關(guān)外,寸步不前。
現(xiàn)在...
攻守之勢易也!
明廷曾經(jīng)用來抵擋八旗兵的堅城,現(xiàn)在擋住了明軍前進的步伐。
平遼大軍中軍帳內(nèi),平遼總督王永吉的眉頭擰成一個疙瘩。
此前他是薊遼總督,對寧遠城了如指掌。
他深知若想攻下寧遠會付出不小的代價。
“報!”傳令官跑進帳內(nèi):“啟稟總督大人,副將李順祖已從高臺堡返回,正在帳外候命?!?
“讓他進來!”
“是。”
得到允許后,李順祖走進中軍行轅。
匯報完情況,他轉(zhuǎn)身離開。
沒走多遠,他遇到了前來議事的李性忠。
“高臺堡那邊情況如何?”李性忠問。
“雙方戰(zhàn)平,建奴已經(jīng)退兵?!崩铐樧婊卮?。
“知道了,回營休息吧!”李性忠吩咐道。
李順祖猶豫片刻后說道:“二叔,查斌勛說他在戰(zhàn)場上遇到一個姓李之人。此人是正黃旗漢軍將領(lǐng),模樣和我有些相似。”